从校园到职场,我们为什么更相信终身学习?
来源:职行派公众号

《经济学人》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,题目就叫“从校园到职场,我们为什么更相信终身学习”。作为经历职场多年的老人,我们也颇有感触,今天也来谈一谈终身学习。


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:世界正在奖励终身学习的人。HBO拍摄的纪录片《Becoming Warrent Buffett》(成为沃伦·巴菲特)中描述道,巴菲特每天绝大多数的时光,都是独自一人在自己的书房或者办公室静静地度过的。他每天按时起床,来到办公室后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新闻、财报和书籍。没有电脑iPad,没有智能手机,只有身后书架上的书籍,和一桌子摊开的新闻报纸。时光静静流逝,他从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,六十年如一日。


在不确定的当下,无论在校学生、青年教师、职场新鲜人还是谋求转变赛道的资深劳动者,都面对OpenAI时代带来的全新考验。那么作为我们,怎样才能在校园之外的人生进行持续的自我教育?


01

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?


在“知识半衰期”的概念中认为,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,如果不再学习,在一定时间后就会进入知识半衰期,即基础知识仍可用,其他一半新知识已经落伍。


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,知识更新周期变短,知识裂变速度加快。“知识半衰期”正在日益缩短,由最早的100年逐渐缩短至3年。


当下,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代,教育帮助人们为那些目前尚未存在,也无法被清楚定义的未来工作做好准备,而终身学习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,创造未来、应对变化的能力。


只有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,才能提升自己,适应未来的变化。同时,终身学习在帮助个体获取知识的同时,还能拓展视野和见识,更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,帮助孩子们在未来更好地实现个体和社会的价值。


当然,这里所说的终身学习,并非一般意义上的“储蓄式学习”,而是拥有自主探究式的、动态的终身学习方式,主动成为知识的创造者,只有这样才是延缓“知识半衰期”的有效方式。


02

人为什么要学习?


在探讨如何才能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之前,我们先需要回归思考:我们为什么要学习?


由“知识半衰期”延伸思考的话,我们就会发现任何知识都是暂时的,是在不断演进和更新的,是可以被取代和颠覆的。我们只有在持续颠覆性的学习中,怀揣着源于自我的思考和发问,打破已有的观念,超越固有的认知,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,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终身学习者”。


瑞士著名生物学和教育学博士安德烈·焦耳当在他的著作《学习的本质》中说,“对好奇的满足就是学习”,而好奇心是人的本能,这是人为何要学习的最根本答案,更是人类学习的最根本动能。为好奇而学,我们常人看似很苦、很累,但学习者能乐在其中。我们常讲这个世界最确定的就是“不确定性”,如何应对不确定,最重要的姿势就是保持好奇心、有开放的心态、不断涉猎新知、学会跨界思考。


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有两段求学之旅。当经过了十二年的求学生涯之后,我们再去学习,是为认知冲突,或为应对危机而学。人生下来就面临生存危机,学习是满足生存之必须,为了能活着,每个生命都会自动的自主地去学习。


陈铭在《奇葩说》的辩论中提到,不同知识背景下的人,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。《越狱》这部影片里,在陈铭的眼中,监狱是囚牢、操场、移动的犯人和狱卒。而在主角迈克的眼中,监狱却是通风管道、下水管道、紧急通道。之所以有这些区别,是因为迈克是建筑学家,他有建筑领域的知识,能看到墙背后的东西。


即使不是为了一场考试,一个证书,学习也依然丰富了一个人的知识背景,扩大了一个人的视野与格局,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。



03

做多元探索中,获取终身学习的意义


很多人对终身学习的误解都是:终身学习就是不断地学习和吸收这个世界的知识,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。


但是,知识是学不完的,就像做工作一样,事情是干不完的,你需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最有价值的内容上。所以,终身学习的真正目的,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,而是不断修正完善你的预测框架,让它更加接近真实世界。


我们如何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?


首先,始终保持好奇心。正如第二部分写到的,优秀的人,其共同特征是保持好奇心。在某个领域内,杰出的人通常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。有时候,提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保持好奇心有助于找到某一领域的核心问题。


其次,核心优势是自驱力。在以研究为驱动的工作中,无法仅凭结果或工作量来评估个人价值,其价值取决于过程而非管理手段。管理手段对于激励和提升个人效能的作用有限。因此,在满足基本竞争的前提下,建议尽量保留自己的特点、爱好、兴趣和思考能力,这是一种天赋,一旦失去,可能无法再找回。


此外,关键因素是专注力。在战略层面,最困难的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明确自己要走什么路,如何发展和积累技能。只有有远见,才能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这条路。因此,如果能尽早制定一个远大、高远的目标,就能避免在战略上走太多弯路。否则,短期的诱惑可能让人无心为未来十年付出时间和精力。